安徽师范大学 黄德春
——抓创新创业教育 做实践育人先锋
在安徽师范大学,有这样一位辅导员,他扎根一线十四年,立足实践育人,培育创业群英,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勇于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者,成为深受学生爱戴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他,就是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专职辅导员黄德春。
黄德春,男,汉族,1975年2月生,安徽黄山人,中共党员。199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共担任过三届专职辅导员,兼任院团委书记等职务。现任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专业辅导员。
秉承实践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了解黄德春的人都说,他有思想、有见解,是一位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辅导员。从担任体育专业学生辅导员起,他就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就业压力突显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目标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二是体育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沟通、执行力强的特点比较明显。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特殊”的群体,辅导员工作能否从传统中突围?黄德春加强学习与研究,着力探索与实践,十四年来坚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用“有血有肉”的实践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在实践育人的广阔天地里引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
80后全国创业明星、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耿国星就是在黄德春精心指导和培育下成功的。2002年,当耿国星揣着姐姐给的10000元来到芜湖后,不安分的他把其中一半交了学费,另一半投资开了一家理发店。几个月下来,生意越做越大,他却很担心:“辅导员黄老师知道了怎么办?”拐弯抹角地找到机会,小耿才“坦白交待”。谁知黄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予一番鼓励,并帮他一起分析市场前景。随着竞争日趋激烈,耿国星越来越迷茫。黄老师及时建议他“把创业和专业结合起来”。小耿心领神会,转而进军体育健身行业。几个月后,在一家四星级酒店成立了芜湖市第一家专业健身会所。生意做大了,自然担心学习顾不上,小耿又很彷徨:“是继续读呢,还是休学?”此时,黄德春意味深长地跟他说了一句:“你的生意伙伴是想和一个高中生打交道,还是大学毕业生呢?”一句话点醒小耿,他坚持完成学业。毕业后,在省内外接连开了12家健身俱乐部,为社会提供了1000余个就业岗位,个人资产近千万。
黄德春在耿国星身上尝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甜头,开始有意识的在班级开展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从以前的“纸上谈兵”发展为着手指导创业。王永雷就是这样实现了从“纸上”到“路上”的突破。小伙子开过网店,卖过电话卡,当发现大学生健身市场有拓展空间时,萌生了创业想法。黄老师发现后,鼓励并指导他制订了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暑期社会实践中,黄老师为他量身打造了一支创业团队,并要求他担任队长。小王回到学校后,开始酝酿创业, 2011年他终于成立了芜湖高校园区首家大学生健身俱乐部,现有会员近500人,提供了近50个勤工助学岗位,年收入10万余元。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黄老师已不满足这样的“单打独斗”,开始谋划专业化、课程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筹备,“安徽师范大学星洲创业培训学校”于 2011年3月正式成立。一年来,共招收了初级班学员80名、高级班学员30名,孵化了MMC文化传媒公司、健身会所、物流公司等十余个实践基地。团省委领导和专家来校视察工作,并对黄德春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把黄德春比喻成创业学生心目中的“精神导师”。
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黄德春终于在实践育人领域实现了从偶然到必然、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群体的突破。并坚定了在辅导员工作中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班级管理的特色之路。
设计实践育人载体,精心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黄德春感受到了以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实践育人的可喜成果,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还必须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为此,黄德春实施了“1234”创新创业教育工程,搭建了实践育人的大舞台。
制定一项计划。黄德春不仅对已经着手创业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还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实施创新创业孵化计划,对于一些规划科学、可行性强的创业项目,鼓励学生申请校园文化活动基金,并帮助联系相关单位,寻求资金和技术的扶持。
成立两个基金。一是创业基金。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创业学生逐渐意识到创业不仅仅是创造社会财富,更应该体现社会责任,因此,一批创业同学自觉将创业所得的25000余元打入专项账户,成立创业专项基金,义务扶持更多的学生走向创新创业之路。二是助学基金。黄德春教育创业成功的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创业明星耿国星率先响应,第一个回母院成立了首个奖学金——“耿国星奖学金”。
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地建设相结合。他积极创建国家级“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每年提供创业见习岗位50个,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感受创业的机会。二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率先组建了多支创业团队,积攒5000余元的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了实战机会。三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社团管理相结合。他在学校创建了专门的创业性质社团,将创业团队纳入到社团管理,使创业在有序、健康、可控的环境下进行。
采取四项举措。一是设论坛。邀请创业典型耿国星等创业成功校友开展“创业群英会”论坛活动,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二是办比赛。开展了“金点子”创业思路大赛、“赢在师大”创业实战大赛等,激发学生创业热情。三是树典型。每年组织“创业之星”评比,涌现出吴明明等一批创业之星,带动和引领更多学生加入创业行列。四是建学校。2011年3月正式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星洲创业培训学校”,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
涌现创业群英现象,全面彰显创新创业教育价值
面对高涨的创业热情,有人心生疑问:“这难道不会影响正常学习吗?”对此,黄德春自有想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全体同学一哄而上,只是鼓励那些有愿望、有条件的同学从事创业实践。同时希望创业者身上体现的理想信念、拼搏精神、强烈的责任感等优良品质能带动班风和学风建设,从而补充和完善传统的高等教育。”
事实胜于雄辩。在他的班级,不仅没有出现令人担心的情况,反而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和管理一直存在两难:若定位于社区体育指导员,则我国的社区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必须配备体育指导员的地步;如定位于体育教育,则与课程设置相冲突,所以该专业学生一进校就感觉自卑、迷茫。黄德春自担任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辅导员以来,大胆推行创业教育,一段时间后,整个班级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斗志被激发了,学习热情更加高涨了。2011年12月,在全院师生座谈会上,足球专业老师鲍东毅激动地说:“2009级社会体育是我带的历届班级中最勤奋的一届。”
历年来,他所带班级考研、考证的学生多,就业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高;指导的学生连续5年获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连续三年获校“春之声”舞蹈大赛金奖;他的班级有校十佳大学生、有 “感动师大” 校十佳事迹;他的学生获得过十余项国际级奖项、八十余项国家级奖项;他所带的班级两次获“省级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也获得一次“省级优秀个人”、一次“省级先进个人”、三次“校级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黄德春一直喜欢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关键是如何让它发光”。他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突破口,真正走进每个同学心中,发现他们身上的“太阳”,让他们都能发光。在他的学生当中出现创业群英现象,涌现出一批闪亮的创业之星:被《商界》杂志评为“80后全国创业明星”、“安徽省十大优秀青年学生”耿国星;“安徽青年优秀创业奖”获得者杨华亮;“赢在芜湖创富未来”银奖获得者王永雷;首届创业学校校长陆娇娇……他们不但实现了高层次就业,还为社会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创造了几千万元社会财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上同学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慢慢转变了传统的坐、等、靠就业观念,渐渐不再把自己看成是简单的求职者,更有信心成长为岗位的创造者。
黄德春以实践促进学习,以研究创新工作,把成功的经验凝炼成理论成果。他先后发表系列学术论文7篇,主持并完成安徽省教育厅辅导员专项课题等厅级课题三项。2009年12月,他被聘任为思想政治系列副教授,是该校辅导员队伍中获此职称的第一人。他深知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他从不放弃任何培训学习的机会,参加过团中央推行的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培训、省级辅导员专题培训等。通过培训学习,他进一步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完善了对实践育人的规律性、理论性认识,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讲师。
辅导员对学生之爱,贵在细节、更在方向,重在管理,更在引导。黄德春用实践证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创新点,只有契合时代特征,激发学生潜力,处处用心用力用情,实践育人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育人成果越来越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