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二: 芜湖市盲人学校席蔚菁

发布日期:2012-06-05 15:19:32.0 信息来源:安徽教育网 浏览次数: 作者:jsj

 

盲生心头的一盏明灯

 

    席蔚菁,芜湖市盲人学校教师、校长。芜湖盲校是安徽省唯一的专门盲校,全国惟一的民办盲校。席蔚菁自19942月放弃出国机会来到芜湖盲校工作至今,连续三届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三届当选为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理事、教育分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第二届江淮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第三届江淮十大女杰、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志愿者助残先进个人。

    献身盲教,无怨无悔

    席蔚菁出生在一个盲人家庭,父母亲都是早年因病双目失明。席蔚菁从小就深切体会到盲人为什么被称作残中之残,盲人生活的艰辛、求学与求职的艰难,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79年,席蔚菁的父亲席蛮侨先生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民办盲校,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民办盲校。席蔚菁长期陪伴在父亲身边,见证了父亲从刻苦求学、勤奋钻研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直至成为一名杰出的中医推拿专家和盲人教育家的全过程。1994年初,席蛮侨先生因过度劳累不幸辞世,年仅50岁。数十名盲生在席蛮侨先生灵前长跪不起,痛哭失声。席蔚菁当时正准备与男友一同赴加拿大定居,她毅然放弃出国机会,接替了父亲留下的工作。

    作为盲校的校长和教师,十八年来,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的艰难情况下,席蔚菁带领一批有志于盲教事业的教职员工艰苦奋斗,不断开拓进取,克服困难,使盲校得以生存并逐年发展,成为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盲校。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今天,芜湖盲校盲人中职毕业生却供不应求,在实习期间就被各地用人单位预订一空,就业率为100%。使大批盲人走上自食其力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盲人终生命运。芜湖盲校先后被评为芜湖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芜湖市文明单位标兵、安徽省残疾人就业先进单位、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单位、安徽省卫生先进单位、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受到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的联合表彰。

    席蔚菁作为一名盲校教师,不仅担负着盲生思想品德、语文、古典医著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潜心探索盲教客观规律,把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还把所有盲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像母亲一样照顾盲生的衣食住行,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更是针对盲人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关爱送进每个盲生的心灵深处,拨亮他们的心灯,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她既是盲人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生活信心的树立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职业技能和生活能力的培养者,盲生在校期间的监护者和管理者。

    多年来,席蔚菁被盲生、家长和国内外媒体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播种光明的人在盲童心里种下一朵太阳花的人。香港盲人辅导会和香港快活谷狮子会特地赠送她一块造福盲人的金匾。

    席蔚菁作为特殊教育一线教师,在出席九届至十一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和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时,提出残疾人心理上不能再残疾残疾人应当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对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布点和建设投入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和就业培训等重要建议,有的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有的被列入了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入研究盲生心理特点,努力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席蔚菁在对盲生的教学中,一方面对教材了如指掌,却又从不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她总是根据盲生的不同情况创造性地上好每一课。

    她教授的思想品德课虽然是公共课,却与普通学校的大班授课不同,教学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到中专二年级共有好几个混合班。她熟悉这些班里的每个盲生,不但知道他们的年龄、健康状况、文化基础,也了解他们各自的性格、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还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思想倾向和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她总是科学地兼顾到盲生的共性与个性特征。针对盲生感知事物贫乏和对抽象概念、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认识困难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盲生听觉与触觉灵敏、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等长处,弥补盲生的视觉缺陷。她认真分析每个盲生的年龄、心理、残疾程度、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分别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有的放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盲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了显著效果。虽然她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她看到盲生的健康成长,就感到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为了上好盲生的思品课,做好盲生的德育工作,席蔚菁努力学习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她以大专学历为起点,先后攻读了临床医学、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完成了法律专业硕研课程班学业,还自修了管理学专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把自己变成了多专业领域的杂家。这样她在教学中就能够广泛深入地结合专业实际,融会贯通,把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为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席蔚菁认真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并做了大量实际调研,将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盲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施教原则》。该论文在美国《国际中华心身医学》杂志上公开发表,在国内外盲人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该论文根据盲教特点提出的互信、针对性、正常化、环境适应、三全(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等施教原则,对于指导盲人教学实践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此外,席蔚菁还作为全国盲人按摩中专统编教材编委之一,主持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古典医著》、《儿科按摩学》等全国统编教材。

    席蔚菁指导青年教师很少讲大道理,而是多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激发青年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倡导开展了全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竞赛评比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她更注重的是身体力行,在实际行动中充分体现出献身盲教事业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为青年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盲生就是她的孩子

    席蔚菁既是思品课和文化课教师,同时又是盲生的生活辅导老师。盲生的衣食住行是她每时每刻的牵挂,为了使盲生能够感受到家庭温暖,她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盲生的伙食情况她每天去监管,盲生病了她陪护在床前,盲生住院她垫付医药费,冬夜里气温骤降,她会把自家的衣被送进盲生宿舍。 

    在关心盲生生活的同时,她更关注盲生的心理健康。针对盲生因生理缺陷带来的许多心理的障碍,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及时掌握每个盲生的心理,对不同的盲生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式,引导盲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正确评价自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盲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适当的劳动,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自立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对于生活学习中的落后生,以赏识教育法去发现每个盲生的闪光点,采用了个别训练、个别指导的方法,引导盲生发现各自的自身价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有些后天失明的盲生,心理上还不能接受终身生活在黑暗当中的残酷现实,个别人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席蔚菁就会妥善安排好教学工作,对这样的盲生像母亲一样进行全天候的陪护,从盲生的生活细节到情绪波动给予全方位的关注。在照顾盲生生活的过程中,通过聊天、讲故事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循序渐进地解开盲生的心结,鼓励他们战胜痛苦和绝望,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像母亲一样陪伴他们走过这段心理危险期的全过程。

    席蔚菁是一名党外人士,但她视盲人为亲人的炽热情怀、对盲教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却令所有知情者为之动容。她的事迹被媒体广泛传播,也通过芜湖盲校的历届毕业生在盲人学子当中口耳相传,许多盲生就是慕席蔚菁老师之名才来到芜湖盲校求学。翻开该校盲生名册,你会惊讶的发现:历届盲生的家庭地址居然涉及到除港澳台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中国大部分省区。

    由于盲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盲童从小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因此生活自理和语言交流的能力都比较差,有的家长就把盲人孩子当成了家里的沉重包袱。曾经有位盲童家长慕名找到席蔚菁,他把盲孩子交到席老师手上后,自己就不见了踪影,连地址也没有留下。当时天气已经转冷,孩子脚上还穿着凉鞋。席蔚菁搂着衣衫单薄、表情木讷的盲童不禁潸然泪下。她急忙张罗给孩子吃饭、买衣物被褥…… 一年以后,这位盲生家长又来到芜湖盲校,席老师把他领到自己孩子的身边。这位家长惊呆了:孩子不仅长高长壮了,脸上表情生动了,居然能在校园的盲道上步履如飞、与别的盲人同学谈笑风生,简直就像是换了一个人。

一切为了盲生,为了盲生的一切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盲人1691万,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五分之一,居世界各国首位,其中受到学校教育的不足四分之一。这些盲人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属于全社会最突出的弱势群体。

    为了帮助家庭贫困的盲生完成学业,从1995年开始,席蔚菁自筹资金设立了席蛮侨盲人教育奖助学金。于每年5月的全国助残日和10月的盲人节两次颁发,每年有超过半数在校盲生获得资助。芜湖盲校至今没有一名盲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席蔚菁在多年的盲教工作中,特别注重盲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盲生今后能够正常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她平时坚持对盲人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培养,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定向行走、生活辅导、人际交往、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等讲座,帮助盲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良好素质。还经常组织盲生举办联欢会、演唱会,带领盲生郊游、参观,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增强他们正常融入社会的能力。经常在盲生中开展生活技能竞赛,每年还在中专高年级盲生中开展一次职业技能大赛,使盲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大大增强。

    针对很多盲人存在心理问题的特点,席蔚菁坚持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疏导解决盲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培养盲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盲生在掌握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素质。通过她的精心培育,大批盲人学生从社会、家庭的负担和包袱,变成了服务社会的专业人才和家庭的经济支柱。

    在社会公众眼里,她是爱心和光明的使者;在盲人教育界,她是人们学习的楷模;在广大盲人学子的心目中,她是照亮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