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家李曙光教授

发布日期:2012-06-05 15:13:14.0 信息来源:安徽教育网 浏览次数: 作者:jsj

 

 老骥仍怀千里志 晚霞未必逊晨曦

 

    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热烈庆祝第28个教师节,根据教育部要求,近期省教育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全省各地和高校遴选了一批业绩突出、事迹感人、影响较大、社会公认的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为扬师德、铸师魂、树楷模、促共进,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履行崇高使命,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开辟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专栏,以飨读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李曙光教授, 地球化学家,1941年出生于陕西咸阳,1960年天津17中高中毕业,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65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3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86年回科大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200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
   
李曙光教授是我国最早开展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地球化学学者,并且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与岩石学家一起推动了全国及世界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热潮。大陆碰撞过程及有关超高压变质岩研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陆动力学研究热点和前沿,为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学术思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形成的,研究这两大陆块的碰撞及超高压变质岩的时代与过程不仅为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学说,而且对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的演化有重要意义。近20年来,本项目针对华北和华南陆块碰撞及大陆深俯冲过程有关的时代、地球化学和构造演化等问题,对东秦岭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在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和大陆碰撞化学地球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创性成果,为该领域的进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突出成果概括为四方面:
   
首次发现榴辉岩中多硅白云母存在过剩氩,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争议的氩年龄与其它方法定年结果矛盾问题;发现了高压变质矿物与退变质矿物存在SrNd同位素不平衡及对同位素定年的影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榴辉岩金红石的精确U-Pb定年;发现太古代低级变质火山岩全岩Sm-Nd同位素体系在低级变质过程中可以被重置等。这些工作发展了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为准确进行超高压变质岩定年和低级变质火山岩Sm-Nd年龄的正确解释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为研究大陆碰撞过程奠定了基础。
   
最早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测定并证明了华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发生在三叠纪,结束了该重要地质问题的长期争议;系统测定了东秦岭和大别山的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同碰撞花岗岩和洋壳俯冲成因的低温榴辉岩年龄,以及大别山基性麻粒岩的快速冷却时代,从而完整揭示了华北与华南陆块碰撞全过程的时间序列。
   
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具有二次快速冷却的T-t曲线,揭示了超高压岩石多阶段快速抬升的历史;最早发现大别山不同超高压岩片具有不同的Pb同位素组成和变质时代,据此提出了俯冲陆壳内部多层挤离与脱耦和超高压变质岩的多岩岩板、多阶段差异折返模型。这是对国际上流行的深俯冲陆壳单岩板整体折返模型的重要修正,改进了人们对大陆板块运动的认识。
   
利用Pb同位素示踪发现华南俯冲陆壳可再循环进入地幔,证明了大陆深俯冲是陆壳物质再循环的重要途径。
   
这些成果被SCI论文他引1420次,其中三篇论文单篇他引超过130次,成为该研究领域经典论文。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公布的SCI引用排名榜李曙光进入世界地球科学前1000名。为此,李曙光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8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名),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名)。
   
李曙光在科学事业上能取得这些业绩不是偶然的,是与他坚持红专并进”,做人做学问并重,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的。
   
闹专业思想问题历来是大学地质系的普遍问题。地球化学也并不是李曙光考大学的理想志愿,中学阶段的航模活动培养了他立志航空事业的梦想。60年入校报到时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地球化学专业,他当晚就失眠了,本想上天”,现在反倒入地了”,但仅一个晚上他就想通了,还是大道理管小道理, “个人志愿要服从社会的需要,何况我又是共产党员,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更不能在这个问题上讲价钱。他认为既然命运安排你从事这一门学科研究,就要主动培养这方面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钻的进去。在大学学习阶段,当许多同学抱怨地球化学不定量,不科学时,他认为抱怨现状没用, 应看到使地球化学进一步定量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机遇。在大三学物理化学课时他就不断思考如何将物理化学原理应用于地球化学研究,并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门记录下来。尽管现在看来当时的很多想法很幼稚,但它反映了一个年青学子的追求,正是这些思考使他真正产生了对地球化学的兴趣。他经常向新入学的地化专业学生讲述他自己的这一经历,教育学生懂得学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兴趣是可以陪养的。
   
李曙光教授一贯认为搞科学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 要持之以恒,要肯于投入,肯于花大力气,要付出毕生精力。40年来,李曙光一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 他对各种虚名不感兴趣,各种社会兼职的头衔也非常之少,这使他能持续不断的集中精力与教学和研究。虽然他在高校工作,却从未休过寒暑假,周末也坚持工作,晚上还要加夜班。每天除了早锻炼和做必要的家务劳动外,其它一切从简。他这种刻苦工作精神坚持了一生。他常说搞科学研究不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怎么能获得超过他人的成果?
   
集中精力抓关键科学问题是李曙光教授研究工作得以成功的关键。为了在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研究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20年来,他放弃了过去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积累的太古代研究和一度很感兴趣的地幔地球化学研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秦岭-大别造山带及超高压变质岩研究中。他说在国际竞争中,我们经费和试验条件与发达国家比都处于劣势,我们只有在精力投入上大大超过他们才有可能做出国际水平的成果,这就要集中精力。道理虽然简单,然而不懂得放弃,什么都想要,就不能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现在很多单位科研人员获得科研经费的多寡与个人收入挂钩,如果从个人功利出发争取经费,多多益善,势必目标分散。对待科研经费他的态度是够花就行,经费是为实现科学目标服务的,他不去花很多精力去争取大而全的项目,更不为了获得经费去参与那些与自己主攻方向无关的项目。他说承担项目过多势必分散精力,如果不能全力以赴做好,浪费纳税人的钱于心不忍18年来他一直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做工作,他参加的973项目和一些重大,重点基金项目也都与自己主攻科研目标一致,被人称为是拿小钱做大事
   
李曙光教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是他在科研上获得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他被公派到美国MIT进修,师从著名地球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S.R. Hart教授。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中,他懂得了什么是现代科学,怎样做科学。此前虽然深知指导科学研究需要三严精神,但实际做法却是很粗放的。在那里,他真实感受并学到了搞科学需要的严格的态度、极其严谨的作风和非常严密的工作方法,以及必须怎样从全球的视野和科学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回国后,他把这些收获全部渗透到了研究和教学中去。为了获得准确的同位素年龄,凡是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数据, 他都坚持亲自出野外采样, 亲自在显微镜下严格挑选新鲜矿物颗粒,亲自做化学试验。因此,他报道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年代学数据均经得起国外同行的检验,从而获得良好声誉。
   
李曙光教授非常关注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及团队建设,在待人上他礼贤纳士,不怕别人超过自己,并积极帮助新人开展工作。如他非常积极热情的从德国引进了中科院第一批百人计划学者郑永飞教授(200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有人问他你不怕郑永飞来了超过你?他说我没想这些,我只考虑科大地化的发展需要有高水平的人才接班,我的水平不会因郑永飞来而降低,也不会因他不来而升高,我就是我。郑永飞初到科大时,为使他能迅速开展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工作,他积极向他提供样品,协助他出野外,熟悉大别山地质,并热情支持其担负的系领导工作。此外,他积极推荐在极地环境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破格提拔为教授。近年来他还积极为科大地球化学专业从海外引进了3名青年千人或科学院百人学者,并为他们到校后迅速开展工作给予尽可能的帮助,如将自己刚建成的实验室移交给他们负责,协助推荐助手和研究生等。
   
李曙光教授认真教书育人,回国后,1987在国内率先开设了痕量元素地球化学课,并采用精讲加大量英文文献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上课时他坚持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板书上课,课堂用图件实现印好发给每人一份,文献讨论坚持要求学生搞懂每一句话,公式会自己推导,曲线会自己计算,为此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他指导的研究生不多,最多时同时在读研究生也仅4-5人,但他对每个研究生的培养都花费极大精力精心培养,为每个人选择有创新前景的课题,保证足够的研究经费,学生第一次出野外和做实验他都亲自指导,在学术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他总是身先士卒查文献,思考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在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时一丝不苟,经常一篇论文修改7-8遍,有的甚至修改10-20遍。他经常教育学生在学术上要诚实,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尊重前人成果,又要努力做出超过前人的成绩。在学术上他严肃认真,提倡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活跃学术气氛,他总是学术会议上最活跃的提问者之一。作为地球化学家,他乐于与地质学家合作并向他们学习,在与地质学家一起出野外时,他不懂就问、虚心求教,这也是他能在化学地球动力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活跃的地球化学家,多年来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讯评审和会评工作,他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态度,认真评价每一份申请书,同意的写清其优点和同意理由;对写的不理想的申请他都详细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建议,有时还列上有关参考文献,希望对申请人有所帮助。绝不做无原则吹捧或空洞地简单否定。
作为一名入党52周年的老共产党员,在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李曙光教授首先感谢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李曙光教授说,虽然他一直在基层工作,是一个普通党员。但作为党员,参加了革命,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实现入党的誓言是他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当年公派到美国进修时,在飞机上第一次看到纽约公路上如蚂蚁般的汽车流,使他认识到中美的差距,面对差距他想到的是我们再也不能耽误下去了,要奋起直追。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他每天工作到12点多才`回宿舍, 别人介绍给他的为石油公司翻译资料挣点外快的差事他也谢绝了, 主要是想集中精力多学点东西,不能辜负祖国派我们出来的期望。他一直谨记是祖国把我送到这里,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尽力。李曙光教授在过去47年工作实践中,他一直把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学校的改革、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要求。把关心政治,坚持党性原则,关心党的建设和国家命运作为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他除了出色完成自身的大量教学科研任务外,还长期兼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及系总支委员,做了大量基层教学、行政服务工作,并为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在担任85级班主任期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04年被评为科大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
    2003
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李曙光做了更多的科学普及,咨询和学风建设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委员会副主任。针对当时科技界学术不端行为有扩大的趋势,他精心准备,为科大新博导上岗培训做了科学家名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谈学术不端行为的报告。此后,该报告又应邀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方交通大学,安徽大学,中北大学,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宣讲,为科技界树立良好行为规范收到良好效果。他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常委,和地学部咨询委员,为改进科学基金制度积极建言献策。为改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被评上人员近年来年龄偏大的问题,他建议的设立扶植更年轻优秀科技人员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被采纳并在今年开始执行。在他负责组织编写一万个科学难题地球化学部分科普著作和国家“12五科学发展规划地球化学部分时,他都能发动,组织地球化学领域中青年专家广泛参与,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虽已近黄昏,夕阳无限好。踏实严谨的李曙光教授充满着对科学事业和祖国的信心和希望,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步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