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中坚守 无愧于心的选择
在怀宁县教育界,提起刘兵这个名字,不熟悉的人还真不多。这位刚刚年满30岁的小伙子,近年来已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科研人才”、 “安徽省中青年名师”、“安徽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感动安庆十大教育人物”、“安庆市教坛新星”……是什么让一位如此年轻的乡村教师获得如此之多的殊荣?现在,就让我们用心去聆听平凡的刘兵那用青春与爱谱写的一曲曲美丽动人的豪歌。
怀宁县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偏远的小乡镇,它与望江、太湖两县相毗邻,距离县城一百多里,它就是怀宁县雷埠乡。该乡现有人口3万,八成以上的青年人外出务工,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再加上大量的“留守儿童”,给该乡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少难题,以致当地的许多中青年教师为了自己的前途,都选择了“远走高飞”。而他,一位20岁的外乡小伙子,一名初出茅庐的“教坛新星”,一位立志农村山区教育的“穷孩子王”,却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干就是十二个春秋,四千多个昼夜,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用他那满腔的激情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教书育人行业里传奇般的感人故事。
他,就是被当地老百姓啧啧称赞的优秀人民教师——刘兵。
亲友眼中:他是个十足的傻子
说他傻,主要是他在对待事业和前途的问题上,做出了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第一件事,还要追溯到2000年,刘兵师范毕业面临分配,所有人都盼望着被分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乡镇教书。刘兵是怀宁县洪铺镇人,按常理他肯定被分到自己的家乡——洪铺镇工作。(洪铺镇离县城仅30公里,离安庆市不到2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经济也还不错。)可就在此时,刘兵却向县教育局送去了一份申请报告,报告中这样写到:“尊敬的教育局领导,我是一名穷孩子出身,深知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有多难,所以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一名穷孩子的教师。我恳请把我分配到最偏远、最贫困的山区教书,我无怨无悔。”就这样,刘兵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怀宁县雷埠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如果说这件事人们还可以理解,而刘兵做的第二件事着实让人意想不到。妻子谢凤敏,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人,也是刘兵的同班同学,毕业以后,小谢在自己的家乡工作,结婚后,小谢对刘兵的工作十分支持,尽管两地分居,有时几个月才能相聚一次,她也没有任何怨言。2005年6月的一天,刘兵突然开口对妻子说:“小敏,你怕不怕吃苦?”妻子很快便明白了丈夫的言外之意,摇了摇头,说:“只要在你身边,我什么苦都不怕。”就这样,面对家长的指责和亲友的反劝 ,小谢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刘兵的身边,和丈夫一起全身心投入到雷埠的教育工作中。
12年如一日,刘兵在平凡的岗位上,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默默奋斗者,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无数山里的穷娃娃铺就了一条条宽阔的求知路。一筐筐丰硕的成果,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堆满了抽屉,从县级到市级的,从省级到国家级的,叠在一起足有一尺来后。难怪,许多亲朋好友遇见他时,总是劝他说:“你这个傻子,怎么还在那穷地方呆着,凭你那么多的证书,甭说进县城学校,就是进省城一流学校,也不是一件难事。”面对这些善意的劝告,刘兵总是一笑而过,他说:“既然大家都说我是傻子,那我就是傻子吧,不过,我是很难开窍了,因为我已经决定了,要当一辈子这样的傻子。”
学生眼中:他不只是一位老师
如果你有幸听刘兵老师上语文课,你一定会被课堂上师生们精彩绝伦地表演所吸引。刘兵的课堂五彩缤纷,时而轻松和谐;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哄堂大笑,掌声如雷;时而歌舞飞扬,欢乐无限。俨然一幅幅生动感人的情景剧画面,张弛有度,收缩自如。难怪,学生们都说:“课堂上,刘老师不只是一位老师,更像是一位导演,他把我们都变成了演员,让我们真正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让我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语文课,谁不喜欢听;这样的语文老师,又有谁会不喜欢。就连专家们听完他的课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刘老师的课,有品位、有创意、有个性,能有如此深的造诣,实非一日之功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12年来,刘兵始终走在课改的最前沿,他要求自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他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阅读教学刊物和进行教学研究上,只要是教学方面的资料,他都认真阅读,并写上读书笔记,现在,他的读书笔记叠在一起足有几尺厚。学以致用,他把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广泛地用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每节课的教学效果,他都会认真反思,撰写教学心得。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方向,每篇教学心得足有千余字,字字都凝聚了这名一线教师的心血和汗水。12年里,刘兵撰写的各类著作中,有二十余篇在市级以上获奖,有两篇获国家级二等奖。
妻子眼中: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每次和别人谈起刘兵时,妻子的眼中总会噙满泪花:“儿子今年六岁半了,可他却没有完完整整地陪儿子待过一天。他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那些‘留守孩子’身上,却忘了自己的孩子也需要父亲的关爱。”妻子的话,其实一点不夸张,在刘兵的工作日程中是没有双休日的。
雷埠乡经济较落后,全乡中青年劳动力80%以上均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教育成为该乡教育的一大难题题。2003年该乡就办起了全县第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而9年来,刘兵一直担任寄宿制班主任和生活辅导员,他带着一颗炽热的爱心,牺牲节假日时间,走访了每一名“留守儿童”家庭,为“留守儿童”一一建立管理档案,当起这些学生的“代理父母”,做他们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领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有的孩子生活处理能力差,他总是手把手的教;孩子病了,他亲自送他们到医院;孩子想念父母了,他总是安慰说:“老师就在你身边”。对于这些“留守孩子”,他总是多一缕注视、多一声问候、多一丝微笑、多一次拉手、多一份宽容,他把“留守孩子”当作自己的子女,用自己的爱心、真心走进每个“留守孩子”的心田。在刘兵的努力下,九年来,他所教授的一千多名留守学生中,没有一人辍学。
陈牌生的父母常年在外,由爷爷抚养,从小就形成了调皮捣蛋的坏习惯,被人称为“捣蛋王”,刘兵并没有厌弃这类学生,而是对他循循善诱,耐心开导,还根据他组织能力强的特点,鼓励他担任了班干部。陈牌生患病住院,他亲自组织班上学生去医院看望。爱的甘露滋润着他稚嫩的心田,陈牌生转变了,渐渐成了人见人爱的优秀少先队员。
2009年12月的一天,正值寒冬腊月,晚上十一点多钟,刘兵已经入睡,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刘兵赶忙起床开门,只见女生寝室长李利钗气喘吁吁地说:“刘老师,韩婷在发高烧……”没等她把话说完,刘兵便直奔女生寝室,发现韩婷正坐在床上抱头痛哭,伸手一摸,头烫得厉害,刘兵赶忙拿被子将韩婷牢牢裹起,驾着摩托车,全然不顾那刺骨的寒风,便直奔乡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病毒性流感,需挂水治疗,期间,他就坐在韩婷身边陪她说话、聊天,没有离开一步,直到烧退了,他又驾着车回到学校,等把韩婷安顿休息好之后,回到房间时已经是午夜3点多钟,看着丈夫单薄颤抖的身躯,妻子的眼泪雨一般涌了出来。
2010年3月12日,对604班的陈秀娟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因为他在这一天被医院确诊为紫癫性肾炎,急需做换肾手术,否则将有生命危险,而该手术需巨额费用,作为辅导员的刘兵一听这个消息,随即组织召开了大队专题会议,号召全体队员“献出爱心,挽救秀娟”,并带头捐款500元,在他的倡导下,该校师生纷纷慷慨解囊,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共筹集资金五千余元,3月15日,刘兵亲自将捐款送往秀娟家中。经过半年的治疗,2010年9月,陈秀娟终于重返校园,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那本该属于她的幸福童年。
今年前不久,班上的刘辉同学患肾炎住院一个多月,病虽然治好了,却耽误了不少课程,他的父亲想给孩子办理病退手续,准备让孩子再读一年六年级,刘兵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刘辉这孩子自尊心很强,在班上个子又算最高的,若是让他留级,一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不利的。”从那以后,刘兵不仅每天挤出时间来给孩子补习功课,还利用双休日去孩子家中加以辅导。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的刘辉已经补齐了所缺的课程,无需再留级了。刘辉的父母感激涕零地说:“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老师啊——”。
像这样充满真情挚爱的故事在刘兵身上还有很多很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就是他们的家长,我不管他们,谁管?”
2008年5月12日,当得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之后,刘兵寝食难安,“多少孩子房屋损毁无家可归,多少孩子丧失亲人成为孤儿,又有多少孩子失去了那花一般宝贵的生命。”每每想起这些,刘兵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尽管他先后向灾区捐款1000余元,尽管他已发动全乡少先队员向灾区捐款一万余元,但这些,刘兵认为远远不够。“如果可能的话,我很想去灾区看看,看看那里的孩子们,为他们上几节课,和他们说几句话,尽自己之所能,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现在,刘兵正在为他的这个愿望而努力着,但愿他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2007年9月,刘兵光荣地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是这一届所表彰的2804名全国优秀教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得到了原省委书记郭金龙的亲切会见并握手谈话。9月8日,刘兵又荣幸地做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安徽省仅5人),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做为安徽省唯一代表登台领奖。
刘兵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和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用爱与奉献铸就了一种伟大的师魂,完美地诠释了“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神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