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深山三十载 一片丹心育新苗
在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的大山深处有个平均海拔900多米的自然村——低岭,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牢牢地将它禁锢在深山之中,距乡政府所在地35华里,其中15华里全是陡峭而险峻的山路,公路的触角至今没有延伸至这里,在这个300多人的小山村里有个一人一校的教学点。三十年来,教学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但如今已是54岁的老师叶兴旺始终没有走,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用手中的粉笔抒写着无悔的人生,谱写着绚丽的华章,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普通共产党员、乡村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真谛。他先后荣获“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德育工作者”、“县优秀教师”、“全省优秀乡村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2011年度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信念:热爱教育、忠诚事业
1983年9月,低岭教学点首任老师王受益在坚守低岭27年后,因积劳成疾、年老体衰从低岭调出。此前主管教育的领导也曾先后选派年轻教师进低岭,准备接王老师的班,然而,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让这些进山的老师无法忍受,让他们不能安下心来工作,多则两年少则一年就主动请调出山,低岭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也一落千丈,王老师的调离使低岭教学点面临关闭,孩子面临失学。在王老师坚守精神的感召下,为了让低岭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为了不让低岭的孩子因缺老师而辍学,当时从部队复员回乡已被乡政府录用上班的叶兴旺毅然辞去政府工作,主动请缨到低岭,接过王老师手中的教鞭,当起了民办教师,那时民师的薪水低得甚至难以养家糊口。已经走出大山的他竟然主动放弃条件优越的工作而一头扎进大山,这一举动令家里家外的人困惑不解,但他却无怨无悔,一个人独自在他的教学点一守就是30年,因为他深知山里的孩子上学之不易。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鉴于叶兴旺同志的综合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领导曾准备安排他到乡教委工作,而此时他的儿子也正好到箬坑初中读书,本来既可以借此机会走出大山,还可以照顾孩子,一举两得,两全其美。但他再三权衡利弊之后,觉得低岭的孩子们更需要他,不忍心因自己的个人出路问题而让低岭孩子再次陷入缺教师、不能受到良好教育,低岭的孩子“伤不起”,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做通了家属和孩子的思想工作,婉言谢绝领导的善意,再次选择留在低岭。他的留任使低岭的孩子得以有学上,并能上好学,而他自己的孩子却由于得不到他的照顾,原本有希望上高中进大学的,结果因无法安心学习,只读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为此事妻子没少埋怨他、孩子很长时间都不理他,他内心深处也藏着愧疚,但看到学生们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一个个走出大山,迈进神圣的大学殿堂,他又觉得牺牲点个人利益、吃再多的苦也值。
偏僻山区学校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不是一般人所能克服得了的,没有一颗执着的热爱教育、忠诚事业之心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备课中、上课时遇到的难题无法和同行切磋交流,他就埋头资料自己琢磨,攻克难关;上课没有教具,他就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学生的课桌凳坏了,他自己当起了修理工;教室漏了天花板脱落了,他就自己翻漏、钉天花板,窗户没有玻璃无法抵挡冬天里刺骨的寒风,他就自己买来塑料薄膜蒙起来。他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几乎有一半时间的身份是民办教师,当时民师相当长一段时间每月薪水仅23元,因此要靠这点微薄的收入养活一家人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那时有不少人民办教师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退出了教师队伍,而叶兴旺为了低岭的孩子们一直坚持下来,家庭收入入不敷出时,就靠妻子采茶叶的收入贴补家用。在女儿上大学时,家庭经济曾一度陷入了困境,他只得向亲朋好友借债,还利用周末时间与妻子种地、开荒种茶,为的是尽可能多的减轻经济压力。但再苦再难时候,他始终都没有动过要离开教学岗位、离开自己的学生念头,反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安下心来把教学工作做好。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也许他自己已经记不清了,但他的学生、低岭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动着。
叶兴旺同志30年如一日在大山深处甘守清贫,默默奉献,真正体现了他对山区教育事业无怨无悔的忠诚、任劳任怨的坚守、执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常说“我生在低岭,长在低岭,热爱低岭,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更爱家乡的孩子。我一心只想着让家乡的孩子多学点知识,让村里能够多出去一些人,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就认为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自己也就不亏,再苦再累也值,我还会一直坚守下去。”
品质:执着坚守、吃苦耐劳
30年来,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们能及时领到教科书,也为了省些运费,每学期开学前叶兴旺总是起大早扛着扁担,来回走几十里山路,一身汗水把教材从乡里挑回来。叶兴旺这一挑就是30年,背压得有些驼了,鞋子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扁担老师”。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没有亲自走过是无法体验到其险峻程度的,一般人空手行走在这样的山路上也会累得气喘吁吁,不得不走走歇歇,再冷的天,一路下来也是汗流浃背。而他却要挑着70多斤重的教材,翻山越岭,真是苦不堪言,那根跟随他多年的扁担被磨得油光发亮。在通往低岭的山路上他肩挑教材的身影已凝固成了一道让人感动的风景。
为了参加会议和教研活动,他不知起了多少个早打着手电在云雾中穿梭,在山路上蹒跚,也不知多少个夜幕降临时他披星戴月从山路往低岭赶,为的是不耽误孩子们第二天的课程。30年六十个学期,叶兴旺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徒步往返于低岭至箬坑之间的总行程差不多两万余公里,乃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征。山路的艰险坎坷,摔倒时常有的事,他说自己做好了要摔倒的准备,2008年冬的一天,他参加完中心校的工作会议急匆匆往回赶,雪后的山路因冷冻变得更加滑,虽然在山路已经不知走过多少个来回,路况已经非常熟悉,但因天擦黑后原本险峻的路变得更加模糊起来,加上已年过半百,多年的劳累身体状况已大不如从前,腿脚已不再那么灵便,突然脚下一滑他在山路上重重的摔了一跤,当时就感觉左手疼痛钻心,但他忍痛赶到低岭时天已漆黑,第二天起来手肿痛难忍,来到山外医院拍片检查发现左手桡骨裂开一寸多,医生“命令”他住院治疗。他心想,如果遵医嘱治疗的话肯定对自己身体有利,受伤的手肯定会恢复得快些,但这样一来,他的学生怎么办,没有老师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想到这些,他知道自己无法静下心来养伤,因而让医生给自己包扎好伤后返回他的学校,带着伤出现在课堂上,站在他恋恋不舍的讲台上,继续着他挚爱的教书育人工作。
低岭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特殊的一人一校教学点,因而30年里,他所教的都是大单班,高峰期他一个人要教六个年级三十多位学生,大单班复式教学,课程一门不能少,每天上课仅语文、数学教材就有厚厚的十二本,工作量之大也非常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作为唯一的老师,他一个人白天上课、辅导马不停蹄连轴转,晚上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至少要到十点半,有时甚至要到半夜以后才能休息,因此每天晚上他家的灯总是低岭最后一个熄灭的,静悄悄的山村夜晚,他家那盏明亮的灯光显得格外耀眼,就像一盏长明灯照亮了低岭孩子们的心里,也照进了村民的心田。作为学校唯一的老师,他甚至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头疼感冒发烧现象时有发生,用嗓过度,致使咽喉炎时常陪伴着他,所以他家常备感冒、退烧及消炎药,出现症状时就自己用药对付着,带病上课堂是常有的事,因为他不能请假,不能耽误他的学生,和自己的身体相比,他的学生永远排在第一位。
30年独自一人在低岭的坚守,他虽然感觉愧对妻子、愧对孩子,但绝对无愧于低岭的学生,无愧于村民。在他的人生词典里只有自己的学生,只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问及他是否为当初的选择后悔时,他总是笑笑说:“我不后悔,我要一直干下去,把我的有生之年奉献给这些孩子们。”
师德:爱生如子,博爱奉献
一直以来,叶兴旺老师深深爱着自己的事业,爱着自己的学生,把每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精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他认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所以老师必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作为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他是这样想的,也始终是这样做的。30年来,为了让学生中餐能吃上热饭热菜,教室里一直摆放着他自备的火桶,学生早上上学时带来的饭菜他亲自码放在火桶里,为学生饭菜保温,让学生中午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用自己的爱温暖着孩子们的心。农忙季节,放学时家长还在田间地头劳作,为了确保学生在无人监管情况下的安全,他就把学生带回家辅导功课或留他们吃饭,直至家长收工回家到他家把孩子接回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他主动当起了“爱心爸爸”,经常与他们沟通谈心,消除他们心理上阴影,帮他们找回缺失的父爱母爱,找回自信,找回家的温馨,精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他对后进生呵护有加,主动帮助他们诊断“病”因,除了上课“特别”照顾外,放学后还带回家中单开小灶进行辅导,使他们不掉队。他不仅对自己教的学生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学生离校升入到中心校就读后,只要自己到中心校开会办事,他都会抽空去看望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遇到学生没菜了或零用钱没了,就掏出钱来,帮他们解决困难,因为他深知这些从大山里来的孩子生活上的不易,始终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看待。
小山村里医疗条件差,而叶兴旺在部队时是卫生员,懂得一些医疗知识,课余时间只要村民有病求助上门,他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义务为村民诊治,消除村民的病痛,家中自备了一些常用药,免费提供给村民。村民们不会忘记,曾先后有两人经他诊断为“乙型肝炎”,后到医院确诊后对症下药,因为没有耽误治疗而很快康复,还有两人因他及时诊断出为“急性阑尾炎”被送往山外医院手术,健康出院,他也成了村民心目中最为信服的“军医”。而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学生免费看病更是常有的事,只要发现学生有病状,在能力所能及范围内,他都及时给学生进行治疗,他也成了学生的健康“守护神”。他的学生中曾经有位名叫叶志方癫痫病患者,发起病来不论时间场合,课堂上、下课时都有可能,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叶兴旺老师总是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办法帮学生按压穴位,直至他苏醒过来,因为午休时间也经常犯病,他就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照顾该生。
叶兴旺的言行不仅赢得了村民的敬重,也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他的学生打心底尊敬这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视他为亲人一般。
工作: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在日常教学中,叶兴旺兢兢业业,探索出了动静搭配、交替教学、小助手培养等复式教学法。为了带好复式班,他自觉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经过30年的摸索创新,他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经验,并在复式教研活动中毫无保留地与同行们分享,他也历练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复式教学老师。在全县复式教学交流会上,他把自己的经验与同行交流,在全乡复式教学研讨和校际交流活动中,给同行们上示范课,与大家共同探讨复式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教学,他说“教师教育的关键是如何启发学生去用脑,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动口动手中启发学生用脑。”为了跟上教学改革发展的形势,他自觉参加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他觉得“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然就会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就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叶兴旺在低岭30年,这里没有一个孩子辍学,他的教学成绩年年名列全乡前茅,为低岭培养出数百名的学生,村民的文化素质大幅度提升,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小小的低岭村先后走出了16位大学生,其中一位博士和一位硕士。如今他的学生遍及各地,但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学校重建时,昔日的学生主动送来了全新的课桌凳和防盗门;新学期开学时,又有开服装厂的学生送给母校师生每人两套校服;为让大山里师生及时了解山外的新信息,还有学生给学校送来了电脑。
叶兴旺同志执着坚守、无数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各大媒体都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反响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