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去干什么?这似乎不应当成为一个问题,自然是学知识、长本事。但是看如今一些大学生的表现,却不能不使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据新华社记者的调查,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震惊。一些大学生月花费近2000元,有的年花费甚至达4万元之多。大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收入,维持高消费无疑要依赖父母,有钱就花,花完就要,花得心安理得,全不顾父母的窘迫。这样做其实很不道德,但我在这里并不想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只想讨论这样的大学生上大学究竟是为了干什么。
从一个人的消费状况特别是消费结构,很容易看清其活动轨迹和精力所系。一些大学生消费如此之高,并不是因为当今物价高得吓人。事实上,饮食、日常用品在他们的每月支出中还不到一半。那么,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
有的花在追求物质享受上。一些大学生穿衣要名牌,吃饭要高档;手机、电脑,一个都不能少。有的花在“礼尚往来”的应酬上。老同学聚餐若干元,请室友吃饭若干元,参加生日会、老乡会、欢送会、庆祝会又分别是若干元。有的花在谈情说爱上。据说,一对校园情侣每月的基本花费在2000元左右。有的情侣虽然天天见面,但每天晚上睡觉前还要用手机交流,否则就颇有些“孤枕难眠”的意思。于是,一个月下来发千余条短信者有之,每月手机费达数百元者有之,认识四五天就给女友送手机者有之。而为爱一掷千金,过情人节给对方送上千元礼物者亦大有人在。
这样,人们就不难想像,这样花钱的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都在想些什么,又都干了些什么,从而对他们上大学的初衷产生狐疑。大学生本来就是纯粹的消费者,如今不少人却成为纯粹而奢侈的消费者。由此,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高级寄生虫”现象,应当不算过分。但我想,一些大学生乱花钱的危害,或许不在于他们糟蹋父母的辛苦钱、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或许也不在于为他们日后就业带来眼高手低一类的消极影响,甚至也不在于他们可能从此难以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自立的精神,而在于他们因此背离了上大学的初衷,失去了上大学的目的,虚度了大好光阴,荒废了自己的学业。
上大学究竟去干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这些大学生们认真思索。